攀登珠峰英雄陈骏池的两极人生

来源:网络 发布:2015年11月03日 作者: 人气:636
要求完美,略微神经质,悲观主义与理想色彩的交融――这是处女座的人生标识,具有普适性。一方面是对IT通信事业的一贯性,一方面是极限运动本身的大浪漫情怀,陈骏池似乎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求解。

  要求完美,略微神经质,悲观主义与理想色彩的交融――这是处女座的人生标识,具有普适性。

  一方面是对IT通信事业的一贯性,一方面是极限运动本身的大浪漫情怀,陈骏池似乎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求解。但这个时代,早已不囿于英雄造势的狂妄,行事需要策略、现实需要妥协,坚守理想更需要冷静。在有形无形的对应中,陈骏池在丰富自己的人生,不管是为了哪种角色,他内心的房间一直存在隐秘的力量,这是他最初的坚持,从而让他了悟自我,无须与人分而享之,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影子。

  阿拉上海人

  一身便装的陈骏池与他在山野冰川间的形象相去甚远。有一年的冬天,我与他相约STARBUCKS,窗外冰天雪地,他穿了一件单薄的白色夹克,除此之外便只是件不太厚的藏蓝色大衣,临分别时轻装上身,让人怀疑这件大衣的御寒性。

  与你对话时,他的眼神会很专注,有些观察的意味在里头。我曾经不只一次地安排各类媒体采访他,隔了几米开外的距离,还是能感受到那些言语间的闪光点,比如2003年登顶珠峰回来,一位女记者得知他37岁了还未结婚,开玩笑地问到他:都这么老了为何还不结婚呢?他笑容不改却绵里藏针地回答:都这么老了怎么还能结婚呢?

  他善于描述经历过的那些“非常态”场景,包括登山的种种奇遇、包括与山友的患难之情,动情处向来是有细节有起伏,能将你带入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但他又一向懂得克制,你无法让他讲述超越底线之外的内容,这是一种原则,也可以理解他作为上海男人的一种矜持。

  陈骏池是地道的上海人,在弄堂里长大。小的时候,父母的工作都很忙碌,他基本上是与奶奶相处。由于少了父母直接管教的很多约束,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大学时代,他就读的是上海著名的长春藤名校――复旦大学。现在看来,在80年代中期选择计算机专业是具有一定远见的。后来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他始终没有脱离大学时代打好的基础框架,几次离开工作岗位全心登山、又几度回归行业,有人问他: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位置被取代?他总是一脸平静的神色:“我从来不担心自己被淘汰,总体而言,我对这个行业有把握。”玲珑剔透的一番话,字字可见气度。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对自己多年来的积累格外自信,断然不能几度“转身”。

  瞬间与长久

  海南是陈骏池职业生涯的起点。对于跨越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那是海南不可复制的“好时光”。来到海南的第三个年头,陈骏池担任海口市邮电局计算机室主任,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机房中,过着“简单、轻松”的日子。一切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毫无悬念的生活太过于常态,十年间,海南的蓝天美好而恒定,几乎波澜不惊。阳光与白云之后还会有些什么?更可把控的分寸和节奏是什么?也许,陈骏池天性喜好的是讲故事而不是听故事,把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再向前推一步,让它在精密的细节中呈现出来,这是他后来为之着迷的另一种生活。

  1998年4月,时任海南大有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的陈骏池正式辞职,开始了在美国西部的自驾车旅行。之后,从知名的北大山鹰社网站上,陈骏池认识了他最初的登山导师。

  “我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系统学习过登山理论的业余运动员”。从外表上看,陈骏池实在不是一个外向的人,神情甚至常常流露腼腆,但他天性崇尚热情,在进入登山领域的过程中,许多细节改变了他过往的生活,逐渐将他个性中更多的自由元素释放出来。

  以1998年为起点,陈骏池正式开始了他大意象的登山岁月。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瞬间的变化往往需要漫长的等待。对于陈骏池而言,32岁的年龄,不再意味着单纯的等待,只要增加额外的一些勇气,就足以促成改变的动力,而之后,换来的是心灵长久的平静。

  每次结束登山后,陈骏池都更为珍惜另一极世界的生活。阳光、氧气、美食……,所有世俗而简单的快乐都变得更加真实。原来,远离尘嚣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内在,精神苏醒是为了亲近现世的人生。

  “很多人片面地将登山理解为没有技巧、一意孤行的运动。其实,通往顶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逼近并实现目标的过程,它需要完善的行军计划,周密的策划、准备、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项要求极高的智力活动。”

  2002年,陈骏池已经当仁不让地登顶了四川雪宝顶和西藏宁金康桑峰。成为全国业余登山第一人。

  两极兼容的世界

  2003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5月22日,“非典”逐渐隐遁,陈骏池以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员工的身份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亲近了“8848”这个过于残酷的高度。

  荣誉与鲜花纷至沓来,在任何聚焦的场合下,陈骏池都是淡淡的微笑,颧骨瘦得分明。也许,他更愿意记得自己努力的姿态,那是他的精神主题。

  很多人注意到,他在征服珠峰的同时已在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同时管理着三个部门:增值业务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部、信息系统部。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实力,让他在海南联通的三年大放异彩,带动和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成长。

  至今,当年与他共事的伙伴仍对他记忆犹新,“他永远是对事不对人,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工作中,陈骏池认真进取又不乏风趣的性格具有相当的感染力,“看到你做错的地方,他一定会指出来”。

  2004年初,在成功征服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和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后,陈骏池赴中国联通河南分公司就任增值业务部经理。很难说他到河南工作与原海南联通总经理王祖益调任河南有何必然联系,但毫无疑问的是,王祖益是他内心非常敬佩的人。“他对事业的热忱、他身上焕发出的无限热情,以及他对事物的理解力,都是促使我敬佩他的原因”。

  足够的理性是处女座的另一个特征,正因为理性,则不容易给自己冲动的理由。如果说依靠一种单纯的理想就可以独善其身,那么大多数人?可不必轻者上升、浊者下沉,轻与重之间,最难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很难说陈骏池对自己的每一种选择有多确定,他只是在缩短等待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尝试,并最终在两极间的平衡中找到自己。

  出征可可西里

  2005年4月,中国联通作为首席合作伙伴和通信保障支持的中科院可可西里大穿越行动进入紧张筹备期。几乎是众望所归地,陈骏池加盟科考队并成为主管通信设备及后勤供给的“陈队副”。

  半年间,陈骏池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郑州,并利用去浙江出差的机会赶往位于宁波的通信车厂家参与测试。他是讲究细节、目标准确的人,无论是海事卫星电话这样的高端科技产品,还是路粮、水桶这些无分巨细的琐碎盘点,他都尝试提出最优组合方案。

  用先进的CDMA1X网络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白手成家”搭建起通信平台,这是科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作为全程深入科考的联通代表,陈骏池是在用他丰富的户外运动经验和通信技术实力,为科考行动提供专业的、可信赖的支持。要知道,在可可西里那样气候形态无常、体力和心理承受力都将接受临界考验的地方,任何曾经的经验和有效的防护措施都有可能扭转颓势,从而化解僵局。

  暴风雪、沼泽陷车、突如其来的寒流、冰河救援……,这些都是在陆地平川无法想像的困难。此前,无数支探险队都在“我们无罪、我们凋谢”的哀歌中铩羽而归。从一开始介入,陈骏池就在摸排各种先前的经验教训,他相信科学有效的分析,更相信现代通信保障的支持力度。如果你看过他在这次科考准备期制作的各种数据表格,就会相信,他是在用一种看似云淡风轻的方式,一点一点地预期可胜利的未来。

  结语:

  9月16日,拉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在登山学校,陈骏池与队友、技术人员、央视可可西里前方报道组一道,在对通信车作最后阶段的设备调试。在这所学校的若干个房间、在八角街充满藏式风情的各色旅馆,汇集了天南海北赶来为他壮行的朋友。入夜时分,一直等到陈骏池开完最后一个会,朋友们才在八角街的一个小酒吧聚首。这个时候,拉萨的月亮圆而大,咸蛋黄一般映衬着不着边际的夜色。几个骑单车的老外操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兴奋地喊出声:多好的月亮!在放置着一束野菊花的木质台面上,陈骏池怡然自得地端起老式的大号暖瓶,为朋友们斟上暖暖的酥油茶。灯影绰绰,茶的热气弥散开来,中秋前的这个夜晚,满室欢颜。不似梦境,更像现实。


2005-09-29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