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俱乐部 开始转型“正规军”

来源:界面 发布:2017年03月17日 作者:界面 人气:757
近年来,组织或个人以户外俱乐部的名义组织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相当一部分俱乐部并无资质。

  来源: 在广东某市的一条马路上,一个近200人的团队正围站在大巴旁,期待着即将开始的“灿烂亲子游”,而他们的“头儿”——此次户外活动的组织者,当时却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询问与查处:因为该组织并无旅行社资质,但通过微信召集客人、收取费用并从中盈利,实际上是在经营旅游业务。

  这似乎是户外旅游发展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组织或个人以户外俱乐部的名义组织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相当一部分俱乐部并无资质。

  比如在东莞,2012年开始,每周都发起活动的东莞户外俱乐部已达到13家,但大多身份尴尬——即非旅行社,又非民间团体,又非公司,但却进行着商业运作。在温州市鹿城区,截至2015年底,注册的户外俱乐部达到68家,其中38家开展了旅行社业务,但部分户外俱乐部并无资质。

  而在兰州,据一位不愿具名的户外俱乐部负责人表示,2016年兰州具备资质和正规的户外俱乐部有20多个,但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很多,难以统计。

  8264《2015-2016年中国户外旅行用户行为分析报告》

  通常来说,户外活动组织者往往通过群或者论坛招募驴友,每个俱乐部每周可以组织50-200人出游。某旅行社负责人表示,“户外俱乐部可以满足人们对深度、特色行程的需求。”与旅行社相比,很多俱乐部的路线很少涉及到成熟景点,且灵活度高,而且价格适中。

  “驴友群的出现,对旅行社形成了很大冲击。”上述负责人坦言。正规俱乐部分走了旅行社的一部分客源,而自发组织、没有资质的户外旅行俱乐部,也可以经营不错的生意。

  但问题在于,这也让户外俱乐部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有些俱乐部在组织旅游活动时不签合同;有些由于不具备旅游资质,会将组织的团交由旅行社;而有些则直接打着旅行社的幌子揽客。因此在接待过程中,如出现安全、纠纷等问题,游客很难维权。

  另外,活动发起方安排的领队是否专业、租用的车辆是否正规等,最终都将影响到户外活动的安全性。这不仅是在玩火,而且也给了旅行社们运用法律武器发起围剿的依据。

  本文的开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旅行社在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后,开始向旅游主管部门举报,要求对俱乐部的旅游业务行为进行监管,这也能够得到《旅游法》与地方条例的明确支持。

  这倒逼了户外俱乐部们的转型。可以观察到的是,多地已先后开展了对户外旅游市场的整治工作——不少俱乐部因此开始自我革命,或抱团取暖获得合法身份。

  比如,在浙江温州的乐清市,目前至少有三家户外公司取得了旅行社门市部资质,另已有十几家户外公司抱团,或与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并将取得旅行社资质、分社及门市部资质。

  而早在去年7月,温州就出现过一个典型——18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组团建立了一家旅行社,在试营业的半个月内,累计接待5000名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前参加过俱乐部活动的市民。目前,这家旅行社除了保留成熟的户外运动线路外,也有国内、出境旅游产品。

  不过,新的问题也在出现。据了解,最初户外群在收费上多实行AA制,以非盈利的形式来做。“但由于不好算账,这种模式被淘汰了,现在基本是先交钱,再出游。”某户外群领队介绍,他们发团有时会赔钱,有时会赚钱。而赚的这笔钱来自于在活动中赚取的差价。

  某旅行社工作人员认为,以前户外俱乐部的打着非盈利旗帜招揽驴友出行,从中获利的模式可以使其获得比较高的利润,而旅行社需要缴纳质量保证金、税金等。户外俱乐部在转型后,除了领队和踩线费用等成本,可能面临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

  但从采购角度看,最终成本并不一定上升。山东全球行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任绍斌表示,“因为旅行社在景区门票、车队等方面是批量采购,内部价格是很多户外俱乐部拿不到的。”而如果俱乐部以抱团取暖的形式转型为旅行社,或能在采购方面具备优势,而这是否会影响到其他旅行社的业务,还不得而知。

  另外,这些俱乐部转型后或许会触及一些新业务,以谋求更多利润。此前有业内人士坦言,部分俱乐部会针对企业客户开展服务,如拓展训练,收入也会更好一些。不过,企业业务的拓展比较艰难——因为有些户外俱乐部的负责人是发烧友,更倾向于凭借口碑做传播,在市场营销方面毕竟欠缺经验。

  无论这些新入场的专业户外玩家有何计划,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必将造成某种冲击。中华户外网CEO张海峰曾介绍,此前有些户外俱乐部申请了旅行社的营业执照,具备国内带队和国际出境资质。在相当一部分的三四线城市,某些户外俱乐部的产品走量完全是碾压式的,极个别俱乐部甚至直逼当地下属各县、市上百家旅行社的销量总和。

  有意思的是,有些地区已开始有计划推进户外俱乐部的转型。据了解,2015年,在莱州市旅游局的帮扶下,乐游户外俱乐部大咖韩俊杰转型为中信国旅莱州分公司总经理;而昔日莱州湾论坛坛主仵文良,则转型为莱州环境国旅总经理。

  这或许代表了地方相关部门,对户外俱乐部这一业态的认可与更深层次的理解。来势汹汹的“户外旅行社”们,是否会使原来以资源和服务为优势的旅行社受到更多冲击?旅行社又将以何种方式应对?而他们现在是否已经开始警觉了呢?这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