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圣地变身旅游胜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2017年04月21日 作者:赵 珊 向青平 人气:800
“旅游+科技”融合发展,科技元素进入传统旅游业,科技圣地变身旅游胜地。

 

  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卫星发射,在贵州“天眼”小镇坐观星云变幻,在西双版纳研究基地观察热带植物生长……“旅游+科技”融合发展,科技元素进入传统旅游业,科技圣地变身旅游胜地。

  近日,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评选,发布了“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包括:贵州黔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湖北宜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科考船、中国科技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中国科学院安徽合肥董铺科学岛、中国科学院西安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接收站三亚站。

  “科技+旅游” 寓教于乐

  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神话得以实现,科学研究基地逐渐对公众放开,发展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了科技支撑旅游发展、旅游促进科技传播。

  贵州省黔南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今年清明假期该景点所在的平塘县接待游客36.92万人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每年接待游客在70万人次以上。近年来,上海科技馆年均接待游客量近400万人次,已超过部分风景名胜类标杆旅游景区的游客总量。

  在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中,如三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贵州黔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些看似神秘的科技基地名列其中。科技景区该怎样满足游客的需求呢?中国旅游研究院战东梅博士认为,科技旅游景区应更多关注游客的各种体验式需求,让游客亲自参与、体会科技旅游活动,通过真实的切身感受使旅游者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效果。

  据悉,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配备了50名专门的科普讲解员。游客来之前还可以通过植物园的微博、微信、网站等多种渠道了解热带植物的知识。此外“中国天眼”还设有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区、儿童天文乐园。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接收站三亚站安排专人带队讲解,以视频演示与实况相结合,通过直观形式向参观者展示遥感卫星数据接收过程、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研究的生动案例。

  深挖科技旅游产品

  科技旅游将科普与旅游结合,游客既放松了身心,又能在游玩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因此,青少年以及科技爱好者是科学基地的主要游客。

  虽然许多人对此次评选的十大科技旅游基地都有所耳闻,但是很可能并不熟悉背后的科学原理。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博士介绍说,比如说公众都知道“时间”“时差”,那么标准时间是怎么来的?如何划区?就可通过西安国家授时中心,探寻时间管理的秘密。这样的科技旅游景区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对游客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齐晓波介绍,重视科技项目是否具备旅游活动开展的可能性,成为此次评选的重要标准。遴选出来科技旅游胜地,都需要具有能开展旅游活动的条件,并能将核心科研工作地和旅游活动区进行区分。

  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所长杨天梁说,产业园里可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三亚卫星虚拟地面站接收系统”、“遥感大数据平台综合演示系统”等多套系统,能帮助公众直观感受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岛礁监测、数字海南等社会热点。目前已经完成各种规模科普活动200余次,每年接待各类科普活动受众数千人次,但是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只有提前预约才能参观。未来,三亚中科遥感所要将科研任务和科普观光的功能逐步区分开来,发展旅游业。

  科技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都已具备开展旅游发展的条件,其中,一些科技旅游产品早已成熟。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湖北宜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技馆等景区已经投入旅游市场,现已均为国家5A级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去年9月25日,黔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对外开放,边远闭塞的黔南山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游客可登上观景台感受“中国天眼”带来的视觉震撼,目睹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景区研发了专门的手机APP“中国天眼”实名制订票,当地平塘县还在周围发展了甲茶风景名胜区、玉水金盆观景台等,形成了以“天眼”为核心的景区群。此外,平塘县吃住行等一条龙服务也日益完善。

  目前,我国各地有着类型多样的科普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现代科技园区、科技馆、动植物园、海洋馆、博物馆以及古建文物遗址等。此外,一些具有自然挑战性的旅游方式也备受关注,如南极游、科考游等。国家旅游局表示,在“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基础上,未来也将继续深化部门合作,进一步挖掘科技旅游资源,打造高品质科技旅游产品。在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中国将迎来科技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快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