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来源:河南省政府网 发布:2016年01月20日 作者:河南省办公厅 人气:3623
2015年7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豫政〔2015〕44号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三)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建设城乡生态绿道和登山健身步道。在城市道路、绕城公路沿线、河流湖泊沿岸以及旅游道路两旁规划建设供群众骑行和徒步的绿道,连接城乡居民聚居区、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构建居民健身休闲绿道网络。结合全省空间布局,鼓励各地依托现有交通设施,探索建设城市间贯通绿道。支持旅游景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户外运动项目,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支持企业和各类机构复合经营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项目,鼓励各类体育赛事、节庆、展览等大型活动项目增加相互功能,提升项目价值和吸引力,降低综合成本。

 2.促进康体融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体育训练、医疗、保健等各类机构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提供健康咨询、运动康复等服务。发挥传统武术、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运动康复机构。

 3.推进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创意、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等相关业态。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支持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各类体育展会,培育本地体育展览品牌,支持申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博览会。鼓励体育产业单位采取“互联网+”模式,提升体育智能穿戴、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服务、传统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鼓励科技、教育、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事业单位开发体育领域相关产品和服务。


(四)丰富市场供给。

 1.完善体育设施。根据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2020年每个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建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2025年实现县(市)全覆盖。鼓励乡镇(街道)普遍建设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或室外多功能运动场、灯光球场、笼式足球场等。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推动新建居住区按要求建设体育场地,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施适应群众需求和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提高现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盘活存量资源,支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鼓励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并向社会开放。

 2.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建立财政保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育赛事模式,体育、公安、交通运输、新闻出版广电、通信、电力、供水等部门根据赛事需求做好保障工作。探索搭建支持举办体育赛事的服务平台。省辖市结合实际培育发展至少一项品牌赛事活动,支持县(市)和有条件的乡镇结合实际开展特色赛事活动。支持郑州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安阳航空旅游节、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三山同登”活动、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信阳自行车比赛等本土赛事和活动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办好足球、篮球、排球全国职业赛事河南主场比赛,树立主场形象。积极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


(五)营造健身氛围。

 1.鼓励日常健身。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各类机构中推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提供必要的健身设施,加强健身活动组织,开展符合单位工作特点和满足职工健康需求的健身活动。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养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支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改善体育锻炼条件。

 2.普及体育文化。鼓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各类媒体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新闻媒体要开设科学健身、养生保健专栏,加强对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宣传报道,增强公众的自觉健身意识,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鼓励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提高公众体育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形成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投融资政策。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到新三板市场和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或运营管理的公共体育场馆,按协定享受收益的比例分成。加强政府引导,支持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