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来源:河南省政府网 发布:2016年01月20日 作者:河南省办公厅 人气:3622
2015年7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豫政〔2015〕44号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豫政 〔2015〕4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将全民健身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健全产业体系,培育消费市场,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结构合理、供给丰富、消费活跃、富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运作能力的体育产业投资主体,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体育骨干企业,建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体育产业基地和项目。

——体制机制趋于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政府服务和监管规范高效,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诚信自律,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公共体育设施遍布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平方米,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00万人。


二、重点任务

(一)激发市场活力。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探索单项体育协会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市场化的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将适合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2.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注重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前期规划论证,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发等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管理公司、职业俱乐部、赛事公司、运动协会等参与运营。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支持各地大型体育场馆在保障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拓展保健、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体育用品销售等服务领域,增强复合经营能力,实现最佳运营效益。对社会资本投资、提供公益服务的体育场馆,政府可给予补助。

 3.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具备市场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落实职业体育政策、制度,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独立性、自治性的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开。充分发挥职业体育俱乐部在职业联赛决策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4.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加大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体育品牌。扩大体育对外开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体育企事业单位资源整合,成立体育产业集团。扶持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到2025年,培育体育龙头企业或示范性单位50家。

(二)优化产业结构。

 1.完善产业体系。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我省实际,加快构建富有河南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健身器材、可穿戴式体育设备。

 2.发挥重点项目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创造条件发展“三大球”项目,完善“三大球”运动普及、人才培养、运动员选拔体系,广泛开展省市县三级联赛、校园联赛及各类群众性赛事,积极发展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培育国内一流的足球、篮球、排球强队和职业俱乐部。突出发展足球运动,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制定全省足球场地建设规划,把兴建足球场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刚性要求,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建设足球场,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荒地、闲置地、公园、林带、屋顶、人防工程等,建设一大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场地要求,加强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大力发展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群众参与度高、适宜性强的体育项目。

 3.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以登封少林武术、温县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术产业。推进少林武术规范化、标准化,推动登封武术培训提档升级,形成1—2所世界一流的武术教育集团,打造以登封为核心的世界功夫之都;探索推进少林武术与青少年足球运动深度融合,打造少林足球新品牌。支持焦作市建设太极拳产业孵化和推广基地,研究推进太极拳的动作、套路、服饰、礼仪等系统化、标准化,形成1—2个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培训品牌,深度挖掘太极拳的健身、文化、养生价值。继续办好郑州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支持“武林风”等武术文化项目做大做强。拉长武术产业链条,推进武术展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武术用品制造、武术动漫、武术影视娱乐等业态发展。加强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做好青少年武术普及工作。积极发展航空体育产业,支持安阳市、郑州市上街区等发展跳伞、航模、动力伞、热气球等航空体育运动,将林州林滤山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滑翔伞基地。鼓励栾川等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气候和山地条件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发展冰雪运动产业。支持龙舟、舞龙舞狮、风筝等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4.推进体育产业集聚。依托各地资源优势,汇聚产业要素,打造一批体育产业带、集群或基地。以郑州为代表的大中城市要突出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健身休闲、体育高新技术、职业体育等产业。山水生态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登山、漂流、攀岩、滑雪、探险、徒步、拓展训练、野外露营、养生等健身休闲产业。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等集聚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集聚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争创2个以上国家级、培育50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